在上篇文章中介绍了稳定币解决债务的可行性后(中国是否可以借鉴发行稳定币来缓解债务问题),我们再来做个假设,假如我们现在来构建一套具有“中国特色”的、以“数字财政稳定币”为核心的试点方案,目标是解决地方政府、央企、国企等结构性债务问题,同时推动财政金融体制的数字化升级。

一、方案目标
通过构建“以数字人民币为基础、以财政信用为核心、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”的新型债务治理与金融支持平台,实现:
- 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性透明与重组;
- 国企央企的资产通证化与融资效率提升;
- 财政资金流向可追踪、使用可评估;
- 推动数字财政、数字金融、数字信用三位一体改革。
二、平台名称建议(可选)
- “数融平台”(数字财政融资平台)
- “信链”(财政信用链)
- “中信稳链”(中国财政信用稳定链)
- “央地数融通”(央地联动的数字融资系统)
三、参与机构与分工
机构 | 职责 |
---|---|
人民银行(央行) | 发行数字人民币,提供清算结算支持,监管资金流向 |
财政部 | 制定政策框架、信用背书部分试点产品、划定债务合规边界 |
审计署 / 国家发改委 | 审核债务底账,明确合法融资主体和用途 |
地方政府 / 城投公司 | 发起项目、披露财务、接受链上追踪 |
政策性银行(国开行、农发行等) | 提供低息资金接入,作为平台托底银行 |
区块链技术服务方 | 搭建联盟链平台,提供底层技术架构(如国产链或BSN) |
国资委 / 国企系统 | 负责央企资产通证化试点,推动企业间链上结算流转 |
交易所 | 参与类REITs/债券产品发行、流动性支持(必要时) |
四、系统架构与运行流程
1. 平台基础架构
- 联盟链:构建多中心架构的“财政信用链”,数据上链可追溯;
- 数字人民币接入模块:与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对接,实现全流程数字结算;
- 债务资产登记模块:登记地方债、隐性债、央企债务项目,链上可视;
- 资金用途智能合约模块:约定用途、释放机制、监控合规;
- 财政智能监控模块:接入审计、财政部监管口径,实现实时风控。
2. 运作流程举例(以地方基建项目为例):
- 某地方政府申请财政支持项目,通过平台上链登记;
- 财政部/央行审核通过后,生成对应额度的“数字财政稳定币”(DFSC,Digital Fiscal Stable Coin),锚定数字人民币;
- 稳定币通过链上智能合约逐步释放给项目施工方;
- 政策银行、平台担保机构视项目进度按期买断回购或安排再融资;
- 所有过程链上公开透明,自动形成数据报告反馈。
五、金融产品设计建议
产品类型 | 描述 | 使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DFSC(数字财政稳定币) | 锚定数字人民币,政府/央企信用背书,仅用于特定用途 | 项目融资、债务重组 |
D-Bond(数字债务凭证) | 替代传统地方专项债,链上发行、清算 | 地方建设类债务 |
国企信用通证(SOE Credit Token) | 央企/国企资产通证化,链内企业可相互结算 | 央企间供应链金融 |
REITs通证化 | 基础设施收益权上链,提供给机构投资者 | 资产证券化出口 |
六、预期优势
- ✅ 债务透明化:债务数据上链,隐性债务阳光化;
- ✅ 用途可控化:资金按合约释放,避免挪用;
- ✅ 融资多样化:平台支持多元主体参与,拓宽融资渠道;
- ✅ 国企流动性释放:通过通证化盘活沉淀资产;
- ✅ 金融监管数字化:中央掌控地方财政运行“数据脉络”。
七、试点建议区域
推荐先从“债务率高但治理意愿强”的省份作为试点:
省份/城市 | 原因 |
---|---|
贵州 | 债务压力大、城投平台众多、重建意愿强 |
云南 | 地方隐性债务规模较大,亟需金融工具重构 |
四川 | 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好,可作为技术实验区 |
浙江 | 国企市场化程度高、央企资产丰富,便于通证化 |
八、风险控制与制度设计
- 信用风险:需财政与央行共同设定信用担保机制与退出机制;
- 平台滥用风险:设置资金用途审批+链上监管+违约惩罚机制;
- 监管套利:平台需与银保监、证监系统做好联动,避免金融产品非法流通;
- 技术风险:应优先选用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(如长安链、BSN);
- 社会舆情风险:应在推广中加强政策解读,避免“变相印钞”等误解。
九、工作推动建议
阶段 | 内容 |
---|---|
调研论证期 | 联合财政部、人民银行、政策银行开展试点可行性研究 |
平台开发期 | 搭建基础链平台、智能合约设计、试点区域遴选 |
小范围试点期 | 限定区域、限定项目试点运行,建立评估机制 |
扩展推广期 | 优化平台功能,扩大覆盖范围,构建全国性财政数字信用网络 |
十、结语
中国当前的债务问题既是压力,也是倒逼改革的机会。借助稳定币的思想,结合数字人民币、财政制度与区块链技术,可以打造一个具备“稳健信用锚 + 科技底座 + 政策协调”的债务治理新平台。
这将不仅是对债务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,更可能是一次对中国财政金融体系底层逻辑的系统性再造。
发表回复